老战士回忆曾经连敌人的孩子都原谅了

  最近在翻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化解内心的冲突》,翻着翻着,突然看明白了困惑自己十多年的一部电影。名字忘记了,但是讲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聂荣臻将军如何救下两个日本小女孩,并安排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一路将其送到日本人的兵营。而这一路上,死了很多人,总算把小女孩平安送到。

  小时候的我看了后,义愤填膺,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送敌人的孩子?我看不明白这个道理,一直到今天,看了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几位父母,把让他们深感头疼甚至是耻辱的孩子送到了这个叫做摩利亚的营地,这些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偷东西和吸毒,他们指望着这个地方可以把他们的孩子改造,然而他们在这个营地里发现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而从这个营地里所得到的这些真知卓见更是让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走出了困囿自己的盒子,改善了与亲人、同事以及下属的关系,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之境。

  而在这个营地里帮助这些父母走出盒子的竟是一对原本该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一个叫埃维的犹太人,他无比仇视杀害自己父亲的阿拉伯人,而他却在青少年改造营项目的参与人,一个自己的父亲同样被犹太人所杀的阿拉伯人的帮助下,找到有利点跳出了盒子,而从此以后,这两个曾经的敌人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帮助人们化解内心的冲突找到内心的平和之境……

  而我也从书里获得了这个平和之境,翻出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困惑得以释然。释然的当下,也就放下了。

  贯彻本书的一个主线是这个世界有两种存在的基本方式:将他人看作是真正的人,即“我-你方式”,或者将他人看作是物体,即:“我-它方式”。我们在家里、在工作中,或者在战场上的基本问题就是:我们常常以“我-它方式”顽固地将别人看作是物体,而一旦我们怀着这种敌对的心情,我们将招惹对方也把自己看作是物体,并且对我们充满敌意。

  我终于明白,无论是当时的聂荣臻还是一路付出生命的代价护送小女孩的人们,他们只看到小女孩只是个孩子的一面,而不去深究过她的背景,所以也不会去从她身上追究那血海深仇;而这对本该撕杀在一起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当他们抛弃了对方背景,将对方还原成为一个人,一个跟自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人的时候,一切也都得到了释然。

  也许看完这本书,才能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这本书勾起了自己对这段往事的记忆,所以,我重新去寻找当年这段历史。

  这是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之中的事情。当时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下,向正太铁路东段日军展开攻击。第1分区第3团重点进攻井陉煤矿,而井陉煤矿火车站日方副站长加藤清利及其妻在炮火中身亡,遗下两个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脚跟被炸伤。3团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把她们抢救出来。然后又有人用箩筐挑着两个小姑娘送到聂荣臻的前线指挥所——我的脑海的记忆里永远留下的就是这个用箩筐挑着小孩的情景。

1  [2]  下一页
如果您有育儿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请到育儿问答和众多的妈妈一起交流。[育儿知识问答]
  六一宝贝网(61baby.com)新闻及文章免责声明
更多与 哺乳 哺乳期  相关的文章
相关类别新闻
文章搜索,多个关键字之间请用空格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