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孩子的爱心方法(二)

  在小虎奶奶72岁生日那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为老人庆贺。突然,儿子跑过去打开电视机,向大家高声宣布:“今天是奶奶的生日,我用压岁钱为奶奶在电视上点了一首歌,祝奶奶生日快乐!”

  果然,不一会儿,电视上播放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屏幕上方还滚过一长条字幕:“孙子代表爸爸、妈妈、姑姑、姑父衷心地祝愿奶奶长命百岁、寿比南山。”听着歌曲,看着字幕,奶奶高兴得像个老小孩,嘴都合不拢……

  “小虎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人情味儿了?”大家吃惊地问。

  我和儿子什么都没说,只是一起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双性化教育”

  所谓的“双性化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双性化教育”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少年儿童做过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往往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都较为片面,智商、情商也较低。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少了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也难以自如地应付环境。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以及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等科的成绩均较好,而且往往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喜爱。

  传统的“单性化教育”的缺点正在于其绝对化。诚然,大人们要求男孩勇敢、坚强,要求女孩温柔、细心并没有错。但如果不让男孩学会关心体贴人或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不让女孩拥有竞争心态或积极参加社交活动,那就又失之偏颇了。事实上,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的男性,以及过于柔弱、自闭而缺少勇气、自立气质的女性,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往往会劣于那些“双性化”男女。

  对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美国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注意增加男女孩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向异性学习应通过非常自然的接触,故应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在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日趋完美。

  当然,“双性化教育”绝不是让孩子混淆性别角色的教育,一定不能走极端,切忌过了头。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要是女孩学过了头,就会变成“假小子”——这就有悖于“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如果您有育儿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请到育儿问答和众多的妈妈一起交流。[育儿知识问答]
  六一宝贝网(61baby.com)新闻及文章免责声明
更多与 爱心 感动 鼓励 环境  相关的文章
相关类别新闻
文章搜索,多个关键字之间请用空格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