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家长如何帮助走出困境

  孩子渴望顺利和成功,但他也需要挫折和失败,喜怒哀乐,少了哪一种体验都会造成他心理上的“营养不良”——

  当孩子遇到麻烦时,你是一个箭步冲上去,撑起用爱筑就的保护伞为他遮风挡雨,还是忍住“帮孩子一把”的冲动,给他一个品尝挫折的机会,让他自己走出困境?

  5岁的绵绵聪明伶俐,和同龄的小伙伴比,学习和自理能力都显出优势,不怎么让父母和老师操心。但最近绵绵有个不好的苗头—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立刻就把不高兴“写”在脸上,甚至大发脾气。比如下飞行棋,只能赢不能输。她掷骰子的时候时常会耍点小花招:冷不丁地瞄上爸爸妈妈一眼,趁其不注意飞快地摆出一个“6”,以便自己一次走得最远;要是碰巧掷了个“1”,立刻抓起骰子:“这个不算,重来一次!”如此“用心”的结果,是她几乎每次都欢呼自己得了第一;偶尔败北,便大呼小叫着“不行”、生气地一把将棋推倒不玩了,或者脸憋得通红、满脸泪水地缠住爸爸妈妈再玩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她赢了才心满意足。

  如果你6岁的孩子在新年联欢会上表演出错,你希望他会有怎样的表现?是“以后再也不上台表演了,免得当着那么多小朋友的面出丑,” 还是“我只不过事先没有排练或偶尔粗心罢了,如果我好好准备,超过别的小朋友绝对没问题!”或许你会觉得孩子持第二种态度是在说大话,但他的坦然和自信绝对比持第一种态度的孩子更为乐观和勇敢,也更容易战胜自己。如果父母能成功地引导孩子认同第二种态度,使其长久地保持“我一定能把困难战胜”的热情和信心,激励他努力再努力,那么父母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将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

  让孩子坦然与挫折携手

  失败乃成功之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是磨炼孩子毅力和意志的运动场,是成长的催化剂。人们对待逆境所产生的反应能力高低,决定了其逆境商(即AQ,Adversity Quotient)高低;而他们对挫折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AQ高的人在困境面前能自我激励、知难而进;AQ低的人则容易被小小的挫折吓倒,甘心放弃,最终一事无成。在智商差不多的情况下,逆境商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事业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身为父母,可不能错过操练孩子的逆境商这一课。

  ●好处1:

  挫折是生活中的别样阳光。如果孩子在受到意想不到的外力冲击时能迅速反弹起来,表明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力量。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让他感受成就的快乐,获得自信和探索的勇气。正是这种勇气和自信使他提升自己的能力,并能以这种积极的心态应对随时出现的问题,遇事不慌。

  ●好处2:

  当孩子确认自己已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时,尝试另辟蹊径的结果很可能是柳暗花明。因为,屡战屡败之后,他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好处3:

  经过逆境的打磨,孩子慢慢学会逆事顺办,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形成坚持和执著的品性,为人生中的种种困境罩上希望的光环。

  避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身为父母,你的某些做法是否无意中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并助长了孩子的“输不起”?

  行为偏差1:自己先经受不住失败

  孩子的表现:5岁的溪溪因为紧张,在才艺宝宝大赛上表演小提琴时3次“卡壳”,没拉完《C大调小奏鸣曲》就哭着跑下台,声称以后再也不表演了。

  父母的态度:溪溪爸妈又急又气:“在家里不是拉得好好的吗?怎么一上台就全忘了?你真够笨的,这么多天都白练了!还有脸哭?!”

  错误在这里:在一些父母看来,孩子的成绩就是大人的“脸面”—好了脸上有光,不好就丢人现眼。所以,一旦孩子犯错或遭遇失败,面子上先挂不住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父母希望孩子在挫折面前有很好的表现,自己却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失误、接受失败的现实,指责、埋怨甚至挖苦,这只能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加速孩子的自暴自弃,使孩子误以为失败是可耻的。正是父母的“坏”榜样,造就了孩子的“输不起”,并直接导致了孩子逆境商指数低。

  这样做效果会更好:明智的做法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平和、坦然、一分为二地面对失败,让溪溪对问题的症结一目了然。比如先肯定她的成绩:“这支曲子开头和中间段落你拉得都不错。想想看,你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老师和小朋友的面表演,心理紧张是很正常的,万事开头难,以后多有几次这样的机会你就慢慢适应了。”假如溪溪有“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在下次登台之前,妈妈干脆告诉她:我们的目标只是“试试”而不是“成功”;即便是一次失败的努力,也能从中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就会轻松许多。当然,妈妈不妨亲自组织几场家庭音乐会,规模从小到大,观众从家人延伸到小朋友、大朋友……有了这些表演经验做铺垫,相信日后溪溪就不再怯场了。

  行为偏差2:能干妈妈养育出“无能”孩子

  孩子的表现:星期天早上,4岁的毛毛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自己的小被子平铺在床上,可无论是先折横边还是先折竖边,叠出的被子还是长不长、方不方,一点也不规整……

  父母的态度:“你这么小,哪叠得了这么大的被子,妈妈来弄!快去玩吧!”话音未落就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错误在这里:面对孩子遇到的大小麻烦,父母耐心的指导比简单的包办更能让他享受到干好一件事的快乐,这也是孩子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动力。引领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自己碰到的各种难题,如果父母的帮助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无能、对未来失去信心,并丧失尝试和努力的欲望,这绝对是对孩子巨大的伤害。

  这样做效果会更好:对毛毛的主动表现,妈妈应显露出极大的兴趣:“我们的毛毛都能叠被子了,真了不起!”对他叠得如何先不做评价,而是和他商量:“毛毛和妈妈一起叠一次怎么样?”征得同意后,妈妈再将操作的技巧传授、演示给孩子,一次、两次、三次……当毛毛也能叠出方方正正的被子时,他所获得的兴奋感、成就感,是妈妈代劳时所体会不到的;而此时孩子获得的另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做很多事都不是顺顺当当一下就能做好,但只要肯学、愿意想办法,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当孩子误以为自己走投无路时,最需要父母帮助点燃心中的希望,看清自己的潜力。父母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明白,困难不等于绝境,关键是自己不能先被困难吓倒。要从困境中找到一个出口、获得比较圆满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孩子战胜自己的过程,也是提升他逆境商的最佳时段。

  行为偏差3:面对挫折不知道选择“幽默”

  孩子的表现:6岁的默默被飞奔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小腿骨折。最初几天,他经常疼得大哭大叫;伤势平稳之后,他又因练习走路时腿部疼痛而不愿下床,甚至大发脾气。

  父母的态度:看着儿子痛苦的样子,默默妈内心的悲伤一揽无余地写在脸上:孩子哭她陪着哭,孩子不哭了她的泪水还在眼睛里转悠。

  错误在这里:尽管身临逆境,孩子却往往摸不清挫折的“底细”,需要依据父母的态度来猜测和判断。父母的情绪直接传染孩子并起着明显的导向性的作用。默默妈的态度容易使默默对挫折的理解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因此,要指望孩子迅速振作起来,默默妈的态度先要改变。

  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以幽默诙谐的姿态和轻松的心态应付困境,这样做能减轻伤痛的指数。比如,在默默重新站起来一瘸一拐地学走路时,妈妈不妨模仿默默走路的样子,开玩笑说:“这条伤腿给我的礼物可不一般呢!如果不是身负重伤,我怎么有机会尝尝走路深一脚浅一脚的滋味儿。嗯,以后单位排演小品,我一定得申请扮演一个腿有毛病的人。默默看妈妈走得像不像?”阴沉的气氛顿时被妈妈的诙谐驱散。如果父母曾经有过与孩子相似的遭遇、失败或者尴尬事,坦然地说出来,孩子会从你的故事中了解“不幸、失败总是难免的,它们会让人很不舒服,但山不转水转,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改变,有时还会坏事变好事”。

如果您有育儿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请到育儿问答和众多的妈妈一起交流。[育儿知识问答]
  六一宝贝网(61baby.com)新闻及文章免责声明
1336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131415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161718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192021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222324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252627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282930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313233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 ·第343536个月宝宝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标准
更多与 自理能力 挫折 失败  相关的文章
相关类别新闻
文章搜索,多个关键字之间请用空格分开: